lt治疗gt大多数脑垂体瘤手术

时间:2021-10-2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点击:

关于垂体瘤的治疗,主要根据肿瘤的大小、是否分泌激素以及患者并发症的情况决定治疗方案。垂体瘤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药物及放射治疗三种治疗方法。总的来说,手术还是占比较多的一个治疗方式。

医生会根据患者垂体瘤的大小、激素分泌的情况、并发症及共患疾病的情况、患者的年龄、是否有生育要求以及患者的经济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垂体瘤的手术治疗是传统的治疗方法。有些功能性腺瘤是需要积极手术治疗的,比如因为患者的垂体过量分泌激素。对于这类垂体腺瘤,经手术切除后,大多数患者体内的激素水平可恢复正常,症状得到缓解。

大多数手术不需要开颅

大多数垂体腺瘤已经不需要开颅,是经鼻孔和蝶窦进行微创切除的。蝶窦是距离后鼻孔不远的一个由骨质围绕的气腔,它的骨性结构包绕着垂体所在的部位,即垂体窝。垂体就像骑马一样稳稳座落在这个蝶骨背面的凹陷之上,因而蝶骨的这一部分又叫做蝶鞍。手术经过鼻孔,通过打开蝶窦进入垂体窝,医生就能在显微镜或者内视镜的帮助下,在较小的手术空间下完成手术,减少手术带来的副创伤。不过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医生也需要进行开颅手术,以便于充分显露较大的肿瘤。

经蝶入路手术的操作通道非常小,大约直径不到15mm。因此,必须要借助于辅助工具来了解手术区域内肿瘤的情况。高倍率的手术显微镜和光纤内窥镜,可以帮助外科医生通过小孔细致观察肿瘤区域。

手术雷区多,有时分成两阶段

垂体腺瘤通常质地较软,可以通过长柄刮匙刮出。为了能够通过一个小孔切除大肿瘤,医生可以把肿瘤切成小块,分块取出。但是往往有一些巨大垂体腺瘤,其生长边界超出了垂体正常的生长范围(蝶鞍),周边肿瘤不能被完整切除。比如,如果肿瘤横向生长过度,突入海绵窦(位于蝶鞍两侧,是人体头面部静脉的汇集区,不仅如此,这个区域还有控制眼球运动的重要神经和为大脑供血的颈内动脉,处处是“雷区”!),这种情况下则很难通过手术完整切除;但是如果肿瘤是向上生长过度,即瘤体大部分位于蝶鞍上方,那么上方的肿瘤就可能会在下方肿瘤被清除后“掉下来”,从而被进一步切除。

借助这个思路,医生有时候将垂体巨大腺瘤的切除手术分成两个阶段进行:首先尝试在手术中切除鞍隔“下方”的垂体腺瘤,术中通过升高颅内压使得位于鞍隔“上方”的肿瘤脱落,“掉进”鞍区,然后再继续手术切除,个别情况下甚至需要分两次进行手术切除。

10%的患者术后可能垂体功能减低

整体来说,垂体瘤预后都比较好,毕竟是良性肿瘤,而且治疗手段总体也比较成熟。不过,侵袭性垂体腺瘤非常难治,虽然是良性肿瘤,但有恶性肿瘤的特征,复发率很高。

当然,手术也是存在风险的,切除肿瘤的操作,难免会在损失一些人体正常的垂体组织,即便是经验丰富的垂体瘤手术专家,在切除垂体巨大腺瘤后,仍有约5-10%的患者出现术后垂体功能减低。而损伤一旦发生便无法修复,可能需要长期采用激素替代疗法。需要强调的是,肿瘤手术后复查非常重要。

少量残余肿瘤规律复查即可

由于垂体瘤属于腺瘤,本身对放疗的敏感性较差,放疗后将近70-80%的患者出现垂体功能低减,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放疗只适用于手术残余、不能耐受手术、对药物不敏感、有共患疾病不能够接受手术或药物治疗的患者。

如果手术后仍有相当体积的无功能性垂体腺瘤残留,可以通过放疗来阻止残余肿瘤的进一步生长。如果术后发现只有极小部分残余肿瘤,通常病灶在几年内不会发生明显变化,如果残余病灶保持不变,患者通过定期做鞍区MRI规律复查即可。对于肢端肥大症或者泌乳素瘤等功能性垂体腺瘤切除术后的残余肿瘤,则可通过药物治疗控制患者体内激素的过量分泌。

不是所有垂体腺瘤都需手术

并不是所有的垂体腺瘤都需要通过手术来治疗。比如功能性垂体腺瘤中的泌乳素瘤,现在已经有治疗的特效药物,一般就不用手术治疗。

此外,直径小于25mm的无功能性垂体腺瘤(即垂体微腺瘤)可先不急于手术治疗,可以通过定期MRI检查随访观察,如果无功能的微腺瘤不长大,也就不必进行手术。

来源:医院、重庆晨报

欢迎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csdmo.com/jblcbx/12795.html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